你的位置:首页 > 心港学院

学了心理学,小孩怎么养?

2017-04-14 10:07:16      点击:

小编语(一一妈):每每在小区里遇到别的妈妈,在她们获悉我的心理学背景之后,总会收获一些不一样的目光。她们也总能找到我的宝宝一些“不一样”的地方,并将之归功于我。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妈妈为了育儿而加入学习心理学的行列,所以很想问一句:“学心理学真的对养小孩会有帮助吗?”

我想说,答案是肯定的,但也不是绝对的。我和我老公都是学心理学,但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,对于他来说,心理学并没有太大的帮助,因为他太忙,好像也没太多时间育儿。对于我自己来说,的确感受到了心理学的教育背景给我带来的育儿方面的好处。

1.有更好的反省力,思辨能力和判断力,不会轻易被任何育儿经唬住。

2.能更好的理解孩子,尊重孩子,知道他们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。

3.能够接纳不完美,世上没有完美的人,自然也没有完美的父母,自然也接纳我自己会犯错,我的父母会犯错,我的孩子也会犯错。

4.能更好的体会到育儿过程中所获得的自我的成长和积极的变化,也更关注自身的成长,育儿先育己。

虽然我还不能像一些大牛一样,采用正确的方法预防和纠正孩子的严重问题。比如迪堡大学的Matthew J. Hertenstein教授利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,早期发现并纠正了孩子的疑似自闭症倾向。但我也的确利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培养了孩子吃饭、阅读等方面良好的习惯。

学了心理学,小孩怎么养?


(知乎精选)

心理大神李松蔚

心理学有很多不同的分支,我是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,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方面的理论,说说我的看法。学习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人,看法可能又有所不同:

1.关于必须和不能做的:我认为得是一些久经检验,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,才配得上「必须」和「不能」这么严重的字眼。朋友们,如果今天有这种教条还不为大众所知的话,请相信,心理学者是绝不会无视名利,只一味在小圈子内传播的!

最有把握的教条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深入人心:必须保障孩子的生理需求,不能虐待(注意是虐待而不是惩罚),不能抛弃,这些都与常识无异。

2.有的儿童心理学家整日观察儿童的行为,总结出一套规律。这些规律总体上经验性的成分居多,例如发现蹲下对孩子说话比站着说效果更好,近距离比远距离更好,有肢体接触比无肢体接触更好,之类。

行为学家还会上升到理论思考的层面,比如应用行为的效果律,去设计强化和惩罚机制以塑造儿童的行为表现。这些想法积累到一定程度,会形成一些具有操作性的「方案」。现在也有很多儿童心理学家在研究层面上设计和检验这类方案,可能国外会更多一点。国内还是以抄为主。

3.这些方案的推广过程中,通常会有商业因素的参与,有时不免会有夸大和过度解释(起码在国内是这样)。但就它们的设计初衷,和经过实证检验的部分而言,都只能聚焦于即时行为的改变和优化(比如我刚学习过一套来自美国的类似于「如何让孩子学会在超市里守规矩」,「如何强化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」之类的行为方案,就很棒,以后有机会可以分享),减少养育过程中的冲突,提高家庭沟通的效率,等等。

不可能聚焦于「十年二十年后,这个孩子能否成功或幸福」。

4.为什么不可能?因为方法论远远没发展到那一步。二十年的纵向数据很难积累且不说,就算积累了也没法得出因果性的结论,因为混淆变量实在是……这个稍微受过科研训练的人都明白,一个孩子的成长要受到多少变量的影响?他小时候被骂,长大以后自卑。你就能说被骂导致自卑?

5.但现在很多父母的担心,恰恰是在于「十年二十年后」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焦虑,我觉得一方面是来自于对自身成长经历的反思,发现如今的问题都来自于早年,说白了就是父母的错(请看豆瓣的父母皆祸害小组)。很多心理治疗学派也从早年着眼,最突出的当属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,但还远不止这两家。说起来,这种思路从逻辑本身并没有错,毕竟说到底,现在的问题肯定和过去的经历有关。

但我要强调的是另一方面,很多人据此引申出一个推论,在我看来,这才是育儿经在今天大行其道的根源:既然我今天的问题源于当年父母的错,那么我作为父母只要不犯或少犯错,就能培养出一个没有或少有「问题」的——或者说,成功或幸福的——孩子来!

6.在我学习心理治疗之初,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,我也希望为将来的孩子创造更完善的成长环境。我估计这种想法也有不少同行有过。但是随着见到的越来越多,我开始迷惑:到底怎样的养育方式才是更好的?什么时候该接受,什么时候该拒绝?这个说要无条件积极关注,那个说边界要清晰,这个说要关注感受,那个要关注行为,都有道理,都拿得出实实在在的案例。

然后聪明人说了,哪种说法都不能走极端,要找到一个折衷的平衡。好吧,但问题是这更难了!什么样才叫平衡?

7.后来我慢慢就不再思考这些问题,觉得很无所谓。一方面是理性思维告诉我:影响一个孩子成长的因素多得很,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,我根本就没法预测她今后的走向。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,我通过一些体验和学习,对自己认识得更透彻一些。

我发现我之所以想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所谓的,更好的环境,其实更多是为了我自己。这种追求的本质还是把孩子当做一个实现自我的工具。

嗯,我好像一直在跑题。现在说回来,心理学的知识背景肯定可以给育儿一些指导,比如前面说的,在即时行为的改变上提供经验性的参考(不能保证一定适用),又或者,对孩子的某些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更早期的识别。

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之外,心理学工作者在育儿方面最大的优势,可能就在于「不会被任何育儿经唬住」了。因为我们很清楚那些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……也知道它们距离真正的科学结论还有多远……这份淡定会让我教养孩子更自由,更轻松,这在我看来特别宝贵。而且这份淡定是学不来的。即便看了这篇答案的你们,也不见得愿意或者能够做到这种淡定。

说说我的孩子吧。我家闺女现在一岁半,目前看来性格相当顽劣,黏人又怕生,又任性,稍不顺意就咔咔大闹,人送外号「咔咔公主」,从来没有对任何除了吃以外的事物表现出特别的专注和兴趣……但是我和孩子妈妈都很淡定。

我们有时会宠着她,只是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不想看到她失望,而不是因为育儿经说「无条件积极关注」,也有时会拒绝她,只是因为我们能力有限,没法满足她的需要,而不是因为育儿经说要「设置合理的边界」。

我们带她去过婴儿游泳,去过早教班,也只是为了尝试一些新活动,而不是因为育儿经说「有助于智力开发」,她不感兴趣,然后我们就退出了。我们也会累也会烦,也会让她受委屈受惊吓。当然,我们心疼她的感受,所以我们也会道歉。

我们不觉得这家伙会表现出什么不一样……前面也说了,她性格不怎么好,也丝毫没有早慧的征兆,学会说话走路都偏晚。同月龄的小孩都会背唐诗了,这位姑娘还停留在叠音词的地步,估计将来学习也就那样吧。反正清华北大我也都见识过了,也不需要她再考一次……她跟我俩的关系很好,这倒是比别的小孩稍微明显些,有个什么好东西都记得给我俩吃(没人教她),常对我们搞一些恶作剧也不害怕,如果是我们跟她商量事情她也会比较合作。

但这也没什么,因为迟早也是要叛逆,要分开的。总体上就是没什么不一样的地方,小不点一个,优点和缺点都不少,肯定会有很多她自己的问题(没法预测是什么),免不了要吃苦也免不了要难过,很可能也会在豆瓣上哭诉,是父母祸害了她……但是我想这也没办法吧,如果这些发生了,那这就是她的生活,而且谁说这样的生活不可以?

硬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话,在大部分的年轻父母都孜孜以求孩子成长得「不一样」的今天,这种平凡的小姑娘反倒是真的「不一样」吧。不过这些其实真的都很无所谓啊。我要说的就是这些。

心理达人崔劲辉

我大学学的是心理学,但很是马马虎虎。但想想有了孩子这两年来,还是用上了不少知识的。

1.懂得尊重孩子的“习性”比如孩子有一段时间会把所有能够着的东西往嘴里塞,奶奶会以不卫生,流口水,不淑女……等种种理由把东西从孩子嘴里夺走。但是我知道孩子在这一段就是这样的,这是天性,心理学上管这个阶段叫“口唇期”,所以我和老太太说明孩子的欲求应当满足,注意把一些危险不卫生的东西远离她,代之以其它的物件就好了。

2.知道把孩子当做孩子。这一条和上一条类似,其本意是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。现实生活中,很多家长会抱怨自己的孩子“不懂事”,“不乖”,不自觉地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几岁的孩子。我大多数时候是平常心而已(其实有时也绷不住),简单说,尊重客观规律,把孩子当做孩子嘛。

3.能接受一些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。市面上那些书啊,网上流传的各种经验啊,好多稀里马虎的东西,如果能有点知识基础,也就能加以甄别地取为己用。我犯过一个错误,是孩子刚出生的时候,网上流传说孩子哭不能去抱,因为这会让孩子形成一个模式,“哭了就得抱我”,好吧,这符合行为主义的理论。孩子刚出满月吧,有一次我和老婆就忍心让孩子哭了得3,5分钟,她越哭越厉害,哭到差点背气,看我们的眼神也越来越急切,渴望……我们最终作罢。后来我觉得,这个方法是错的,因为孩子不会言语,哭是她在表达欲求,与外界沟通最主要的方式。怎么可以对她不理不睬呢?

4.其实还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:我自己从很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环境里,我用了很多年解开自己的心结,努力让自己变得温暖,自信起来。我的女儿快两岁了,在这将近两年的时间里,我对她有过一些不好的情绪和行为。但大体还好——如果没有学过心理学,养育她,照顾她,和她交流,建立亲密关系……对我必然是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。

我想对于那些比较健康积极的家长来说也是这样的: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,理解,悦纳自己的孩子(也包括身边的其他人),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,理解,悦纳自己。自己修炼变得积极健康,你就是孩子的阳光和微风。

 

心理达人沈勇

我和老婆,都是心理学专业的,也都系统学习过发展心理学。我以前上学的时候,也经常观察我的心理学老师们是如何教育他们的孩子的。现在自己做父母了有了一些亲身体会,分享给大家。

1.有心理学背景,最大的好处是你不会盲从,有基本的判断能力!

比如我们去体验早教班,工作人员会说,你家宝宝,这个方面的发展落后了,那个方面需要重点加强。我估计这招对一般的家长都挺有用的(看到可爱的宝宝,你愿意给孩子最好的)

如果你学习过心理学,你会明白,首先每个宝宝都有发展差异,也有各自的气质类型(是气质,不是血型。这个确实是天生的,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)。所以你首先需要接受你家宝宝的特点,而不是去和别人家的盲目攀比。所以当我们听到早教保有这样说法,我们就会放弃这家早教中心,因为我们自身有判断能力。

2.也会主动学习的育儿方面的知识。

一方面,现代的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的快,所以平时肯定需要多多学习。另一方面,以前上学时候更多是给予理论上知识而非实际操作,这是两种知识体系。所以我们有价值观之后,还需要去学习最新的操作经验和知识。这个和普通的家长应该是一样的。

3.你会发现自己和孩子是一起成长,从个人的行为习惯到心理能量。

学习心理学,可能会让你更加敏感,更加积极主动去接受这种变化。所以我一直认为,孩子确实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珍宝。他们是无条件爱你们,无条件依赖父母们。心理学家会告知你,爱的能力和依赖是非常重要的。所以请牢记一点,当你付出的爱的时候,你也收获满满的幸福。而这些在当今的社会显得更难能可贵。

积极主动为你的孩子去改变自己,无条件去爱你的孩子,将是你身为父母最大的收获。

4.在生活中,我们都会遇到困难,孩子也是如此。

实际上,宝宝的成长过程的本身就是人类克服种种困难的纪录片。所以我经常感叹小朋友的神奇能力,突然开始走路,开始说话,开始使用工具。这些事情要让机器人完成何其困难。

在当父母的过程,每个月似乎都会有焦虑的问题,我们特别着急希望有一个完美的宝宝,没有任何问题要去解决。而宝宝目前这些问题,恰恰是他正在学习和努力的过程。比如现在让你去学习开飞机,你能一次成功吗?所有的失败和挫折都是为了明天的成功。

这是我和朋友们分享最多的心得,不要太心急,给你家宝宝再多一点耐心,相信他有能力能处理好这些事情。我们人类是如此的神奇!

5. 我从我的老师们获得最大启示,顺其自然,是最好的办法。

这大概是东方特独哲学思想。顺其自然,不是放纵,不是无负责。而且尊重孩子的客观发展所需,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,从小平等对待每个孩子。

我认为,孩子的问题大多数都不是问题,是他自身发展的过程而已。另外还有不好习惯或者脾气,大多是家长的自身的问题。想要一个好宝宝,所有要自己做一个好家长。

别总是严格要求你家宝宝,而放纵你自己的行为。